计网基础

    科技2022-07-17  114

    计算机基础

    OSI/RM模型 1)物理层:只负责0 1 二进制比特流的传输 功能: a.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并按照规定形式的信号和格式将数据发送 b.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把比特流还原为数据链路层可以理解的格式)

    2)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 帧:数据链路层完成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过度、准备工作 功能: 传输管理:为网络层提供低出错率、高可靠性的数据链路 流量控制:协调主机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3)网络层:负责路由寻址和广播 功能: ①路由选择与中断 ②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 ③控制流量,以防网络过于拥挤 ④建立和撤销网络连接 ⑤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

    4)传输层:负责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链接,包括数据核对和初步整理。 功能: ①建立、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端对端的连接 ②控制流量,差错控制(使高层收到的数据几乎完整无差错) ③选择合适的网络层服务以实现其功能 ④提供数据的编号、排序、拼接以及重同步功能

    5)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拆除会话,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 数据传输的“中间商”角色,负责数据传输的“售后服务”。 功能: ①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②管理会话 ③同步数据 注意:传输层和会话层一般结合使用

    6)表示层:表示数据形式,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 功能: ①代表应用层协商数据表示 ②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如格式化、加/解密、压缩/解压

    7)应用层:所有应用程序的网络在此展开,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为所有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支持) 功能: 提供OSI用户服务,如事务处理、文件传输、数据检索、网络管理、加密。

    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通信原理包括两方面 一是数据通信原理:发送端自上而下传输(从应用层到物理层);接收端自下而上传输(直到发送端发起通信的层次) 二是对等会话原理: 发送端和接收端只有在对等层才可进行通信,不同层次传输数据不一样。

    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以报文方式传输 传输层以报文或者报文分段方式传输 网络层以分组方式传输 数据链路层以帧方式传输 物理层以比特流方式传输

    发送端每经过一层(物理层除外)都要在原数据上进行协议封装,即最前面加装一个本层所使用协议的协议头; 接收端每经过一层都要对原数据进行协议解封装,即去掉原数据最前面的上层协议头

    TCP/IP

    3.TCP/IP四层结构 1)网络接口层 功能 在物理连接(网线和电脑之间)之上,实现逻辑链路(用到的协议)的连接(拨号连接) 接口卡(网卡):具有物理地址,即MAC地址

    SLIP ( 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协议(串行IP协议) ·在串行线路上封装IP数据报 ·用于拨号连接 ·缺点:没有差错校验机制 -差错校验机制:每一端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没有办法把本端的IP地址通知给另一端;如果一条串行线路 用于SLIP,那么它不能同时使用其他协议。

    数据报: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它携带了要从计算机传递到目的的计算机的信息。 数据包: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单个信息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被称为包。 路由∶路由器从一个接口上接收到数据包,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定向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协议(点对点协议) ·用于串行与并行线路上的拨号连接 ·解决SLIP存在的问题

    2)网络互联层 功能: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路由寻址、传递数据报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 负责在主机之间寻址 设定路由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IP控制控制报文协议。 报告错误(网络的错误检测,主机故障等) 控制消息 Ping程序

    3)·传输层 (1)建立应用间的端到端连接 ·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 ·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 (2)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 ·可靠(三次握手) ·速度慢 (3)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无连接 ·不可靠 ·速度快

    4)应用层 主要负责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协调设备和软件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系统中文件传输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应用协议: FTP:文件传输协议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DNS :域名系统 Telnet :远程终端协议 IMAP:Internet邮件访问访问协议 POP3 :邮局协议版本3

    TCP/IP中的协议总结 ·TC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 Internet Protocol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3 ·IMAP: 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 .PPP: Point to Point Protocol .SLIP: 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

    IP地址 32位=网络位+主机位 IP地址分类 A类地址用于少量的大型网络 B类地址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 C类地址用于小规模的网络

    1)A类地址的网络号的第一位固定为0,剩下7位 0-2^7-1 取值为 0-127。去掉全0全1,(全0一般不用,全1表示环回地址)剩下126个可用的A类地址。主机号24位,可以标识2 ^ 24=1677216个主机。主机号不能为全0或全1,去掉两位(1677214)。 A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取值范围为0~127 2)B类地址 B类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最高2比特固定为10,另外14比特可变的网络号可以标识214=16384个网络。16比特主机号可以标识65 536台主机。(2^16=65536) ,由于主机号不能为全0和全1。所以每个B类网络最多可以容纳65534台主机。 B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的取值范围为128~191 3)C类地址 C类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最高3比特固定为110,另外21比特可变的网络号可以标识2^21=2097152个网络。8比特主机号可以标识256台主机(2 ^ 8=256),由于主机号不能为全0和全1。所以,每个C类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4台主机。 C类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的取值范围为192~223。

    Processed: 0.009, SQL: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