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把基本原则放在最前面讲呢 , 因为我觉得了解了整个框架以后,更好理解细节
springboot将需要的功能都集成到了配置中,我的理解是 功能配置化 由于springboot 会自动加载配置类 : 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
先看自动配置是否已经帮我们写好了默认配置类,如果有 ,添加使用并在不满意的地方修改配置即可,没有的话,需要先手动配置
如何修改属性值 : 给容器中自动配置类添加组件的时候,会从properties类中获取某些属性。我们就可以在配置文件中指定这 些属性的值; 如,在application.properties文件中修改如下配置的值 : spring.activemq.non-blocking-redelivery=
第五点示例 ↓ :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http.encoding") public class HttpEncodingProperties {关于Conditional开头的注解 : 在spring boot中 , 以此开头的是用于判断自动配置是否生效,是对spring原生的@Conditional注解的扩展
自动装配中,当配置类生效时 , 组件的属性是从XxxxProperties文件中获取的,而XxxxProperties类中属性又与配置文件application.properties绑定
注意上面说的XxxxProperties和application.properties , 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ctrl+左键单击对应的配置,就会进入XxxxProperties ,前者是配置类,后者是配置文件
水平有限,只能是边用边体会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