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还是想放出来一个笔者本人觉得还不错的OSI模型,以后复习的时候可以方便直观的看到。 接下来开始复习一下网际协议IP的有关知识。
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特网标准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下图画出了这三个协议和网际协议IP的关系。在这一层中,ARP画在最下面,因为IP经常要使用这个协议。ICMP和IGMP画在这一层的上部,因为他们要使用IP协议。由于网际协议IP是用来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因此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常常称为网际层(internet layer),或IP层。
从一般的概念来讲,将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根据设备所在层次,可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中间设备:
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转发器(repeater)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桥或桥接器(bridge)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路由器(router)在网络层以上 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关(gateway)。用网关连接两个不兼容的系统需要在高层进行协议的转换。当中间设备是网桥或者转发器时,这仅仅是把一个网络扩大了,而从网络层的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一个网络,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在讨论网络互连时,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网络互连和路由选择。路由器其实就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联网中进行路由选择。
如下图所示的互联网源主机H1要把一个IP数据报发送给目的主机H2。如果只从网络层考虑问题,那么IP数据报就可以想象是在网络层中传送,其传送路径为: H1—>R1–>R2–>R3–>R4–>R5–>H2
IP地址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的32位的标识符。 IP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分类的IP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所谓分类的IP地址就是将IP地址划分为若干个固定类。第一个字段是网络号,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第二个字段是主机号,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从IP地址的结构来看,IP地址并不仅仅指明一个主机,而且还指明了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
下图为点分十进制记法:
A类地址的网络号(net-id)字段占一个字节,只有7位可以使用(该字段的第一位已固定为0),但可指派的网络号是126个(2^7-2)。减2的原因是:第一,IP地址中全为0表示“这个(this)”。网络号字段为全0的IP地址是个保留地址,意思是“本网络”。第二,网络号为127(即01111111)保留作为本地软件环回测试(loopback test) 目的主机为环回地址的IP数据报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网络上。 A类地址的主机号(host-id)占3字节,因此每一个A类地址可指派的主机号有2^24-2个,减2的原因是:全0的主机号字段表示该IP地址是“本主机”连接到的单个网络地址(例如一个主机的IP地址为1.2.3.4,那他所在的网络地址就是1.0.0.0),全为1的主机号字段表示该网络上的所有主机。
B类地址的网络字段有2节,因为前两位已经固定了(1 0),所以网络号字段后14位无论怎样取值都不会出现全0或全1的情况,所以这里不存在网络号总数减2的问题。但实际上B类地址的128.0.0.0是不指派的,最小的网络地址为128.1.0.0。所以网络总数为2^14-1个。B类地址的主机总数为2 ^ 16 -2个,同样要减去全0和全1的主机号。
C类地址有3个字节的网络号字段,最前面的三位是(110),还有21位可以分配,同样的C类地址192.0.0.0也是不指派的,可以指派的C类最小地址为192.1.0.0,因此C类地址可以指派的网络总数为2^21-1个。每一个C类地址的最大主机数为2 ^8-2(减去全0 全1)个。
A、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bai:1.0.0.1-126.255.255.254;
B、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28.1.0.1-191.255.255.254;
C、类网络的IP地址范围为:192.0.1.1-223.255.255.254 10的开头的IP地址属于10.X.X.X是A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所谓的私有地址是互联网上未使用但在局域网中使用的地址)
192的开头是C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192.168.X.X是私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