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将代码存放在初始化代码区域。对于模块来说,假如要加载模块,它会加载到内核的初始化区域(内存),执行完成后,它们都会释放,从而节省了一部分内存。 被修饰的代码,最终被编译器链接到 .init.text段中。
printk函数是linux内部的函数,而printf是C库的函数。在linux刚运行的时候,c语言所需要的环境还没完成初始化,即对堆栈的初始化等,所以,无法执行printf打印内核信息,只能使用printk来打印。在模块中时候使用,情况也类似,我们编译模块时候,没有链接到C库函数,C库函数是在gcc的目录下。
在使用printk时候,我们还可以设置打印级别,可以理解为优先级。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置它的级别,数字越小,优先级肯定越高,同时也意味着也紧急。
#define KERN_EMERG "<0>" /* system is unusable */ #define KERN_ALERT "<1>" /* action must be taken immediately */ #define KERN_CRIT "<2>" /* critical conditions */ #define KERN_ERR "<3>" /* error conditions */ #define KERN_WARNING "<4>" /* warning conditions */ #define KERN_NOTICE "<5>" /* normal but significant condition */ #define KERN_INFO "<6>" /* informational */ #define KERN_DEBUG "<7>" /* debug-level messages */printk(KERN_DEBUG "Hello World enter!\n");
代码中的KERN_DEBUG感觉在printk有点突兀,其实它就是一个宏定义,一个字符串,我们可以等效为:printk(“<7>” "Hello World enter!\n");或printk("<7>Hello World enter!\n");
从2.4.10版本内核开始,模块必须通过MODULE_LICENSE宏声明此模块的许可证,否则在加载此模块时,会收到内核被污染 “kernel tainted” 的警告。从linux/module.h文件中可以看到,被内核接受的有意义的许可证有 “GPL”,“GPL v2”,“GPL and additional rights”,“Dual BSD/GPL”,“Dual MPL/GPL”,“Proprietary”。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理解为这是linux作为开源的一种手段吧,记住末尾要声明它的许可证就行了。
module_init、 module_exit 这其实也是两个宏,至于为什么不写成大写,我也拿写内核的没办法,记住它的外形就好。 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将模块加载到对应内核的段中。其实,它本质作用的是一个“搬运工”,将模块的信息搬到内核中,什么时候被触发呢?通过insmod和rmmod命令。由于代码被声明为__init和__exit,所以,加载后只执行一遍,就释放了。
编程ko文件后,可以通过modinfo命令查看模块的信息。
ko文件是kernel object,也就是内核对象,是给内核使用的,不像应用程序那样子。我们不能使用gcc来获取ko文件,需要通过make来编译。make的时候,它需要使用内核源码的一些信息,比如,内核的版本号等等,还有源码当中的头文件。所以,我们Makefile需要指定linux源码的目录。
这时候,你需要输入dmesg命令。其实ubuntu是有打印的,只不过需要我们手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