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2讲:内联函数,函数重载以及函数指针与函数重载

    科技2024-05-28  77

    内联函数 关键字inline 必须与函数定义体放在一起才能使函数成为内联,仅将inline 放在函数声明前面不起任何作用。 慎用内联 内联能提高函数的执行效率,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函数都定义成内联函数? 如果所有的函数都是内联函数,还用得着“内联”这个关键字吗? 内联是以代码膨胀(复制)为代价,仅仅省去了函数调用的开销,从而提高函数的 执行效率。如果执行函数体内代码的时间,相比于函数调用的开销较大,那么效率的收 获会很少。另一方面,每一处内联函数的调用都要复制代码,将使程序的总代码量增大, 消耗更多的内存空间。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内联: (1)如果函数体内的代码比较长,使用内联将导致内存消耗代价较高。 (2)如果函数体内出现循环,那么执行函数体内代码的时间要比函数调用的开销大。 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容易让人误解成使用内联更有效。要当心构造函数和析构 函数可能会隐藏一些行为,如“偷偷地”执行了基类或成员对象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所以不要随便地将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定义体放在类声明中。 一个好的编译器将会根据函数的定义体,自动地取消不值得的内联(这进一步说明 了inline 不应该出现在函数的声明中)。

    C++ 语言支持函数内联,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函数的执行效率(速度)。 在C程序中,可以用宏代码提高执行效率。宏代码本身不是函数,但使用起来象函数。 预处理器用复制宏代码的方式代替函数调用,省去了参数压栈、生成汇编语言的CALL调用、 返回参数、执行return等过程,从而提高了速度。 内敛函数详解参看地址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void printAB(int a, int b)//假如函数比较简单,用的比较多,可以使用inline来处理,可以节省开支 { cout << "a = " << a << " " << "b = " << b << endl; } int main(void) { int a = 10; int b = 20;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 { a++; b++; printAB(a,b); } system("pause"); return 0; }

    默认参数和占位参数 默认参数从左到右进行,默认右边开始


    函数重载:用同一个函数名定义不同的函数,当函数名和不同的参数搭配时函数的含义不同。


    函数指针和函数重载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line void printAB(int a, int b)//假如函数比较简单,用的比较多,可以使用inline来处理,可以节省开支 { cout << "a = " << a << " " << "b = " << b << endl; } //函数的返回值,函数形参列表(参数的个数,参数类型,参数顺序) //函数重载,函数名相同,参数列表不同 //函数返回值并不是构成函数重载的条件 void func(int a) { cout << a << endl; } void func(int a,int b) { cout << a << endl; } //如果三个参数,一定会调用第三个重载的, 但是如果只有两个参数就会出现歧义,编译器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 void func(int a,int b,int c = 300) { cout << a << endl; } int main(void) { int a = 10; int b = 20;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 { a++; b++; printAB(a,b); } system("pause"); return 0; }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unc(int a, int b) { cout << "func" << endl; return 0; } //定义一种函数类型 typedef int(myfunc)(int, int); //定义一个指向函数类型的指针类型 typedef int(*MYfunc)(int, int); int main(void) { //1 myfunc *fp = NULL; fp = func; fp(10, 20); //2 MYfunc fp1 = NULL; fp1(10, 20); //3 int(*fp3)(int, int) = NULL; fp3 = func; fp3(10, 20); system("pause"); return 0; }
    Processed: 0.013, SQL: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