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缓存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而协商缓存就是靠 Last-Modified和Etag 来控制的
Last-Modified
浏览器第一次请求资源的时候,服务器返回的 header 上会带有一个 Last-Modified 字段,表示资源最后修改的时间,
当浏览器再次请求该资源时,请求头中会带有一个 If-Modified-Since 字段,值为 Last-Modified 的值。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后,将 If-Modified-Since 和当前的 Last-Modified 进行对比。如果相等,则说明资源未修改,返回 304,浏览器使用本地缓存。
Last-Modified的缺点
1. 最小单位是秒。也就是说如果我短时间内资源发生了改变,Last-Modified 并不会发生变化;
2.周期性变化。如果这个资源在一个周期内修改回原来的样子了,我们认为是可以使用缓存的,但是 Last-Modified 可不这样认为
说实话,刚看到这个我是有点不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的,也搜不到相关解释,后来我想应该是这样子的:
1. 因为最小单位是秒,所以你在1秒内修改多次,比如修改了5次,后面4次是没有记录的,所以Last-modified是第1次修改的时间。
2.同理,如果你第5次改回了原来的样子,本来Last-Modified应该不变,但是因为后面的变化都没有捕捉到,所以还是认为变了
Etag
为了解决Last-modifed不准确的问题,后面引入了 Etag 。
Etag 一般是由文件内容 hash 生成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保证资源的唯一性,资源发生改变就会导致 Etag 发生改变。
同样地,在浏览器第一次请求资源时,服务器会返回一个 Etag 标识。当再次请求该资源时, 会通过 If-no-match 字段将 Etag 发送回服务器,然后服务器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返回 304 表示未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