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ARQ操作丢弃错误接收的数据包并请求重发;不能解码数据包,所接收的数据包丢弃的还包含信息一起丢弃,通过软合并的混合ARQ可以解决;
混合ARQ功能跨越物理层和MAC层;发射机侧不同冗余版本的生成及接收机侧的软合并通过物理层控制,混合ARQ协议是MAC层;
LTE混合ARQ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带有多个停等协议的结构,每个操作在单一传输块上;
每个终端都有一个混合ARQ实体;当接收到用于特定混合ARQ过程的传输块时,接收机尝试对该传输块进行解码,并通过混合ARQ确认告知发射机结果,指示该传输块是否被正确解码;
软合并被称为跟踪合并或增量冗余;无论使用哪一种,带有软合并的混合ARQ通过重传的方式会导致数据速率的间接下降,由此可被视为一种间接的链路自适应技术;
为了软结合的正确操作,接收机需要知道解码之前何时执行软合并及何时清除软缓冲区,即接收机需要区分初始传输的接收和重传接收;
在下行链路传输的情况下,新数据指示符用来指示一个新的传输块,本质上为一个单一比特的序列号;
对于上行链路数据传输,PDCCH上页存在一个新数据指示符;切换该指示符来申请新传输块的发送;否则,用于该混合ARQ进程之前的传输块应该被重传;
多个并行操作的混合ARQ处理应用,可能导致从混合ARQ机制发送的数据产生顺序混乱;
混合ARQ协议可以是,基于时域灵活性,分为同步或异步;基于频域灵活性,分为自适应和非自适应的;
异步混合ARQ协议,意味着重传可能在任意时刻出现;同步混合ARQ协议,意味着重传只在上次传输之后的固定时刻出现;同步协议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直接信令传送混合ARQ的进程号,可从子帧号中得到;异步协议允许更灵活的重传调度;
自适应混合ARQ协议,意味着重传间可改变频率位置,并且还可以改变更细节的传输格式;
非自适应混合ARQ协议,重传只能出现在与初始传输位置相同的频率资源上,并且只能采用与初始传输相同的传输格式;
异步自适应混合ARQ用于下行链路;同步混合ARQ用于上行链路;
在下行链路上,重传的调度采用与新数据相同的方式,即它们可以出现在任何时刻和下行链路小区带宽的任何位置;下行链路的混合ARQ协议是异步和自适应的;
对软合并的支持是通过为每个新数据块直接切换一个新数据指示符来提供的;除了新数据指示符之外,混合ARQ相关的下行链路控制信令包含混合ARQ进程号及冗余版本,都直接在每个下行链路传输的调度分配中发送;
下行链路空分复用意味着在每个组分载波上并行传输的两个传输块; 下行链路组分载波上的传输时独立进行确认的;
在上行链路上,采用同步和非自适应操作作为混合ARQ协议的基本原理;
空间复用,上行链路并行的两个传输块,每个都有自己的调制和编码方式及新数据指示符,但共享相同的混合ARQ进程号;
对自适应和非自适应混合ARQ的支持,是通过对于给定混合ARQ进程在PHICH上接收到混合ARQ肯定确认时不清除发送缓冲器来实现的; 传输缓存的清空,由上行链路许可一部分的PDCCH进行控制;
支持自适应和非自适应混合ARQ的上述方法会产生一个结果:与同一上行链路子帧相关的PHICH和PDCCH带有相同的定时;
新数据指示符在上行链路许可中直接传输;与下行链路不同的是,冗余版本不会针对每个重传进行发送;
从增量冗余角度来看,改变重传之间的冗余值通常有益于充分利用来自增量冗余的增益;
接收机必须知道接收的确认是与哪个混合ARQ进程相关联的;由于把确认与特定混合ARQ进程相关联的混合ARQ确认的定时来管理的;下行链路中数据接收和上行链路的混合ARQ确认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是固定的;
上行链路调度,允许PDCCH上的调度许可覆盖PHICH; 终端可用的处理时间Tue取决于定时提前量的值或者等效为终端到基站的距离;
LTE被设计成,可以处理至少100km、对应0.67ms的最大定时提前量;
基站的可用处理时间可以表示为Tenb=3ms,在下行链路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基站在这个时间内执行任何重传的调度;在上行链路数据传输,该时间用于解码接收到的信号;
对于TDD操纵,特定混合ARQ进程中数据接收和混合ARQ确认传输之间的定时关系,取决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一个上行链路混合ARQ确认可以只在一个上行链路子帧内传输;下行链路确认只在下行链路子帧内;
对于TDD,子帧n内传输块确认是在子帧n+k上发送的;当由终端发送确认时子帧n+k为上行链路子帧,当由基站发送确认时子帧n+k为下行链路子帧;k的值取决于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分配;大多数情况下k’值大于FDD系统所用值k=4;
用于TDD系统的混合ARQ进程数,取决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分配,意味着混合ARQ往返时间时TDD配置相关的;
TDD系统的PHICH定时与接收上行链路许可时的定时一样,为了允许PDCCH上行链路许可能够覆盖PHICH来实现自适应重传;
TDD系统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分配,暗示了一个子帧内可确认的传输块数; 对于采用UL-SCH的上行链路传输,每个上行链路传输块都是通过PHICH进行单独确认的;
对于下行链路传输,存在配置,其中多个下行链路子帧的DL-SCH接收需要在单一上行链路子帧来确认,TDD系统提供两种机制解决:复用和捆绑; ①复用,意味着针对反馈给基站的每个接收的传输块进行独立确认; ②确认的捆绑,意味着来自多个下行链路子帧的下行链路传输块解码输出,被合并为单一混合ARQ确认在上行链路进行传输;
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从PDCP中以RLC SDU的形式取出数据,并通过采用MAC和物理层功能将其发送到接收机侧的相关RLC实体;
RLC实体的工作: 分割、级联及RLC SDU的重组; RLC重传; 相关逻辑信道的依序发送和复制检测。
RLC实体的重要特征: 改变PDU大小的控制; 在混合ARQ和RLC协议之间密切交互的可能性。
分割和级联的目的:从输入的RLC SDU生成合适大小的RLC PDU; RLC PDU头字段还包含一个用于重新排序和重传机制的序号; 接收机侧的重组功能执行逆操作以便从接收到的PDU中重组除SDU;
重传丢失的PDU是RLC的主要功能之一; 尽管大多数错误通过混合ARQ协议处理,但采用二级重传机制作为补充是有帮助的; 通过检查接收PDU的序列号可以检测到丢失的PDU,并请求来自发送端的重传;
RLC对于不同需求有三种模式: 透传模式TM:其中RLC完全透明,实际上是被绕过了;它无重传、无分割与重组、无按序传递; 非确认模式UM:支持分割、重组和按序传递,但不支持重传;用在不需要无错传输情况;确认模式AM:是DL-SCH上TCP/IP分组数据传输的主要操作模式,可支持无错数据的分割、重组、按序传递及重传; 确认模式下的RLC实体是双向的,数据可以在两个对等实体之间双向流动,PDU的接收需要对发送端进行确认反馈,还有发送状态报告; RLC的两个实体都维护两个窗口,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只有在发送窗口内的PDU才有资格进行传输; 接收机值接收序列号在接收窗口内的PDU;
意味着数据块被接收机以它们的传输顺序进行传递; 依序发送基本思想是将接收到的PDU存储在一个缓冲器内,直到所有更低序号的PDU均以发送;
PDU传输时连续的;对复制的检测也是RLC的职责,使用相同的序列号进行重新排序; 发射窗口始于n,第一个尚未接收的PDU; 接收窗口始于n+1,为下一个期望接收的PDU; 状态报告可以通过多种原因触发,为了控制状态报告的数量并避免大量状态报告塞满反馈链路,可以采用状态阻止定时器; 对于初始传输,会相对直接的依靠动态PDU大小的方法,来控制数据速率波动;